水工业网
技术论文
     标题
流化床污泥干燥器床料的颗粒度对流化情况的影响
简介: 针对流化床污泥干燥器流化情况的好坏分析,在确定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对床料颗粒度的工艺参数进行研究实验,总结颗粒度的工艺参数对流化情况的运行变化规律,从而提高了流化床污泥干燥系统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高效...
90
久置、好氧及厌氧污泥对亚甲蓝的吸附性能研究
简介: 用久置污泥、好氧活性污泥、厌氧活性污泥对阳离子染料亚甲蓝进行吸附研究,考察了吸附平衡时间、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pH、离子浓度、污泥量对吸附亚甲蓝的影响。
167
异波折流板反应器水力特性试验研究
简介: 以Cl^-为示踪剂,采用停留时间分布法(RTD)研究在清水和有污泥稳定运行条件下,HRT对异波折流板反应器和平板折流板反应器水力特性的影响,并进行了对比分析。
107
蒸汽渗透法脱除丙烯中微量水分的研究
简介: 采用涂敷法制备了CS/PS、PVA/PS、PVA-CS/PS中空纤维复合膜并用于气相丙烯中微量水分的脱除。研究了PS基膜、原料气湿含量、流速及吹扫气流速等因素对蒸汽渗透分离性能的影响。
115
活性炭电极对不同阳离子电吸附行为的研究
简介: 自制活性炭电极,并用于不同含量的KCl、CdCl2、CuCl2和FeCl3溶液电吸附行为研究。
144
地下水有机污染源识别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
简介: 地下水有机污染点多面广、污染源不清、治理难度大,如何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源对地下水的威胁,是地下水污染控制和治理的关键.
118
汾河水库周边土壤重金属含量与空间分布
简介: 基于95个表层土壤样品重金属实测含量,运用多元统计和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汾河水库周边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特征和来源进行分析.
120
变异系数法评价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简介: 以地下水子系统为评价单元,以各类型水质分区为评价要素,对比分析各子系统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
139
北京城区雨水管道沉积物污染负荷研究
简介: 在北京市城区部分排水管道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监测西城区上游、下游雨水管道检查井断面径流中的污染物,研究管道沉积物在次降雨条件下的冲刷释放污染负荷.
160
O_3-BAF深度处理制革废水中沿程污染物降解规律
简介: 针对浙江省某制革园区污水处理厂二级生化出水,开展了处理规模36 t.d-1的臭氧-曝气生物滤池中试研究,考察了不同填料曝气生物滤池沿程高度上污染物的降解规律.
118
入湖河流尾闾河段界定方法研究
简介: 针对从地理区域划分的角度界定入湖河流尾闾河段的范围常常与实际不符的情况,通过分析枯、丰两期入湖河流与湖泊之间的水动力学作用关系,结合水动力学模型及水流连续性方程,提出入湖河流尾闾河段动态界定方法。
239
疏浚泥固化过程中水分量的变化与强度关系研究
简介: 采用计算含水率来表示固化疏浚泥中由于水泥反应引起的真实含水率变化,通过对7d和28d龄期水泥固化疏浚泥的含水率和无侧限抗压强度测定研究,发现固化疏浚泥无侧限抗压强度、计算含水率及其变化量均与水泥量之间...
117
北京市污水处理厂中邻苯二甲酸酯污染水平及其归趋
简介: 选取北京市3 个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采集进厂水、二沉出水和出厂污泥并分析其中的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
129
ABR反应器处理碱减量印染废水的启动研究
简介: 对折流板厌氧反应器(ABR)处理碱减量印染废水的启动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
80
珠江河口水体有机磷农药的含量与季节变化
简介: 定期采集珠江口地区3条河涌的水样,分析9种有机磷农药(OPPs)含量及其时空变化规律.
143
重污染河流闸坝防污限制水位研究
简介: 本文提出和定义了防污限制水位的概念,并以兴利和防污为目标,构建了重污染河流闸坝防污限制水位模型,以研究预防因污染团集中下泄造成水污染事件的闸坝防污限制水位,规范重污染河流闸坝的蓄水量。
99
辽宁省水环境现状分析
简介: 在评价辽宁省水污染现状及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对水污染的成因及由水污染引发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水污染时生态环境的危害,并就恢复整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122
邻苯二甲酸酯的污染现状及去除研究进展
简介: 邻苯二甲酸酯(PAEs)是水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内分泌干扰物,由于其具有致畸性、致突变性、致癌性以及生殖毒性,已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
149
高级氧化技术降解微囊藻毒素的研究进展
简介: 饮用水源中微囊藻毒素(MC)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一些常规的MC处理方法都各有其局限性。高级氧化技术是一类高效降解MC,的方法,且降解产物没有生物毒性。
136
非常规炭材料去除预氯化“三致”物研究进展
简介: 常规活性炭材料对卤乙酸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但是对三卤甲烷去除效果不理想,因此需要考虑改性及新型炭材料的应用。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