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业网
技术论文
     标题
水文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思考
简介: 阐述了水文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的基础地位和技术支撑作用,提出水文要加强自身监测能力建设,加强建设项目和规划的水文论证,开展河湖健康评估试点,从而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
116
水厂滤池滤料的分析比较
简介: 分析比较了纤维滤料的性能特点,并结合某水厂滤池的设计情况,将其与传统滤料滤池在运行参数、占地面积、造价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讨论,说明了采用新型纤维滤料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以供技术人员在选择滤池滤料时参考。
177
污泥产酸和氮、磷释放的研究进展
简介: 要实现污泥中氮磷和有机酸的回收,就必须强化污泥中氮和有机酸的释放,使其具有最大释放量。
82
温泉废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简介: 目前对温泉废水回用的研究尚处在发展阶段。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温泉水资源利用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温泉废水在浇灌植物、热能的回收及养殖三个方面的可行性及前景。
179
微波诱导催化氧化处理羟乙基纤维素废水研究
简介: 采用微波诱导催化氧化技术处理含羟乙基纤维素废水,考察了微波诱导催化氧化处理效果及影响因素。
97
铁炭微电解材料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简介: 采用自制铁炭微电解材料(MEM)对7种实际难降解典型工业废水进行处理,考察了初始pH值、MEM投加量、曝气时间、絮凝pH 值以及MEM 的铁炭质量比对7种废水中目标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并优化了处理工艺...
138
响应面法优化双极膜电渗析分离发酵液中乳酸的工艺研究
简介: 采用响应面法对双极膜电渗析分离发酵液中乳酸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根据四元二次中心组合原理设计实验确定最佳分离条件,并对各工艺条件之间的交互影响进行了研究。
104
现场电解制次氯酸钠在污水处理厂出水消毒的应用研究
简介: 现场电解制次氯酸钠发生系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环境友好型氯消毒技术,能够有效杀灭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中的粪大肠杆菌。
131
物理扰动对水库中铜绿微藻和月牙藻生长及竞争影响
简介: 为了探究在风生浪扰动下,青草沙水库藻类优势种的形成规律,选取了3种典型的风生浪扰动强度(静止、150和300r/min),研究了其对常见的蓝藻铜绿微囊藻和绿藻月牙藻生长及竞争的影响。
114
污泥高温厌氧消化产甲烷及病原指示微生物灭活的研究
简介: 试验研究了剩余污泥在适宜碳氮质量比条件下,高温厌氧消化对产甲烷及病原指示微生物灭活的影响,分析比较了厌氧消化前、后污泥中病原指示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121
自来水厂生产废水回用风险分析与应急处理效果试验
简介: 分别采用强化混凝和化学氧化方式,对生产废水回用引起的高浊和水生生物风险进行了应急试验研究。
88
昭通市雨量站网密度及优化分析
简介: 通过分析进一步调整站网结构、优化站网密度,从而提高昭通市域内现有雨量站网的整体功能。
69
蕰藻浜宝山段河道污染负荷估算及来源分析
简介: 为研究蕰藻浜宝山段河道污染负荷和污染物来源,利用2007~2011年蕰藻浜宝山段河道污染源的水质数据,选取COD、NH3-N和总磷等作为典型水质指标,计算蕰藻浜COD、NH3-N污染负荷和各污染源贡献...
123
印染工业园区综合废水处理试验研究
简介: 针对某印染工业园区综合废水成分复杂、可生化性差的特点,采用复合式ABR-铁碳内电解-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对该废水进行处理。重点考察了反应器的启动,以及该工艺对CODCr及色度的去除效果。
98
河口人工湿地植物配置与景观建设维护研究
简介: 通过植物适应性分析、湿地植物选择、湿地植物优化配置、景观合理性配置等综合调控措施,使辉山明渠入浑河水质得到有效改善、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形成独具特色的河口湿地景观。
172
合流制排水系统雨天溢流污染CMB法源解析
简介: 地表径流、旱流污水和管道沉积物对溢流污染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2. 8%、12. 2%、23. 8%,解析结果可基本反映CSO污染的构成情况.研究方法与结果为合流制系统雨天溢流污染源解析提供了参考。
147
好氧区DO对水解酸化-缺氧-好氧工艺处理石化废水的影响
简介: 采用水解酸化-缺氧-好氧工艺处理某石化废水,研究了不同好氧区ρ(DO)下,系统中的有机物、NH4+-N和TN的去除效果,SMP的产生情况,以及污泥沉降性能的变化。
143
杭州市龙坞地下水应急水源地开发利用潜力评价
简介: 对杭州市龙坞孔隙潜水水源地在考虑疏干条件下的地下水应急可开采潜力进行评价
95
杭州紫之隧道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简介: 以杭州紫之隧道为例,阐述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过程,提出分段运用解析法、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和水均衡法相结合的隧道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147
杭州市典型企业废水中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及其评价
简介: 以10家杭州市典型企业进出口废水为调查对象,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77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分析其排放特征,并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