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水工业网 > 新闻 > 蚌埠:治好淮河水 幸福后来人

蚌埠:治好淮河水 幸福后来人

信息发布:中国水工业网 发布时间:2009-9-7 浏览次数: 更多

       当翻阅历史资料、查询曾经在10月1日刊发的新闻时,1951年10月1日《皖北日报》第3版的一则新闻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篇题为《国庆节是俺翻身的纪念日》的文章作者、特等治淮功臣甘彩华讲述了她在当年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在当地第一个报名上堤治淮,后受邀到北京参加国庆典礼的光荣事迹。近60年的时间过去了,当年的治淮功臣今安在?当年淮河岸边三年两淹、到处逃荒的老百姓今天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开始了寻访历程。

  治淮功臣今安在?

  在1951年10月1日的这则新闻中,甘彩华自述是蚌埠市小蚌埠区八大集村人,娘家穷,16岁就嫁了人,到婆家还是受苦。那年鬼子来时,把她家的房子和东西烧了个精光,直到1949年解放军来了,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穷苦百姓翻了身,甘彩华家从此再也不受苦受难了。

  然而,1950年淮河闹大水,甘彩华所在的村又受了灾,没有粮食吃,当时村里人都很着急。听到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后,甘彩华带头报名上了堤。甘彩华说,她懂得政府的治淮计划不光是为他们的眼前打算,也是为使他们子子孙孙永久不再受水淹。

  顺着当年文章中“蚌埠市小蚌埠区八大集村”的线索,记者找到如今的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打听是否还有一个叫八大集村的地方,小蚌埠镇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镇没有这个村。但在仔细思考后,这位工作人员提供了另一条线索:好像附近的吴小街镇有这个村庄,可以打听一下。

  记者随后又与淮上区吴小街镇政府取得了联系,镇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非常肯定地告诉记者,八大集村就在他们镇。当记者打听起当年的治淮功臣甘彩华时,镇政府的工作人员表示,这是他们蚌埠人的骄傲,很多人都记得她,但老人可能已经去世好几年了,具体的情况,他让记者联系八大集村的村支部书记朱夕明。经过一番周折,记者终于与朱夕明联系上,朱夕明在电话里告诉记者,5年前,甘彩华老人就已经去世了,如今村里还生活着老人的孙子。

  当年人称“铁姑娘”

  9月4日上午,记者驱车来到蚌埠市淮上区吴小街镇八大集村,寻访当年治淮功臣的足迹,治淮走过近60年,当年甘彩华说的想让子孙永久不再受水淹,这个愿望是否得到了实现?

  刚到八大集村,在村口,记者遇到一位76岁的村民朱夕同,得知记者是来找甘彩华的孙子,朱夕同老人很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起甘彩华。 “那年甘彩华从中南海回来,全村都沸腾了,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来看她。 ”朱夕同说,解放初,大家深受水灾之苦,所以当毛主席的号召一发出,所有的淮河儿女治淮信心非常足,更是充满了干劲。

  随后,记者在村里找到了八大集村村支部书记朱夕明。今年54岁的朱夕明见到记者时很骄傲地说,1950年11月,蚌埠市首期治淮工程开工,当年仅25岁的甘彩华曾在治淮工地上带领姐妹们,全班创造了每人每天抬土4.75立方米的最高纪录,甘彩华还因此有了“铁姑娘”的封号。

  “当年甘彩华去北京参加国庆典礼,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政府还奖励了她一头小毛驴,那可是俺们村的光荣啊。 ”尽管当年甘彩华获得特等治淮功臣的光荣称号时,这位如今的八大集村的村支部书记还没有出生,但甘彩华的事迹在村里一代代口口相传。 “老人本来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但都先于她过世了。 ”朱夕明告诉记者,现在还可以找到的只有老人的儿媳妇和孙子们,甘彩华老人在世时非常受尊敬,不仅她是村里的名人,如今她的孙子也是村里的“名人”。

  “奶奶是我们的骄傲”

  在朱夕明的带领下,记者在八大集村找到了甘彩华老人的大孙子朱厚喜。朱厚喜常年在北京打工,这几天刚好回来与家人团聚,家里10多亩地主要是由媳妇在家打理。 “农田收入1万多元,打工净收入1万多元,日子过得还不错。 ”朱厚喜对如今的生活很知足,他说现在没有水灾,家里一季水稻、一季麦子,收成很好。

  回忆起奶奶甘彩华,朱厚喜告诉记者,老人家年轻时获得了无数的荣誉,更是儿孙辈的榜样。他经常能听说奶奶当年的事迹,“治淮工程开始后,天寒地冻,奶奶在挖土塘时也毫不畏惧,脱了袜子就站在冰冷的水中,这种精神当年感染了无数治淮的百姓。 ”

  甘彩华的小孙子朱庆国今年只有25岁,住在蚌埠市金洋机床厂宿舍楼。当记者找到他,希望能找到一些他奶奶留下的记忆时,朱庆国从家里的橱柜里翻出了厚厚一叠旧资料,其中,就有关于后来让甘彩华老人及全家骄傲一辈子的中南海怀仁堂毛主席的接见的。“奶奶是全家人的骄傲。 ”朱庆国告诉记者,在1999年,50周年国庆的时候,奶奶还被评为“五六十年代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再次到北京参加了“五一”老劳模参观团。在朱庆国保存的珍贵历史资料中,记者看到,还有很多新华社、《皖北日报》当年对他奶奶的新闻报道,这些文字都见证了老人家曾经的辉煌。

  治淮功臣赐福子孙

  八大集村是一个离淮河岸仅4、5公里的村庄,朱夕明说,当地人把这里形象地称为“锅底”,因为这个地方地势最洼,以前只要淮河水一涨,这个村庄就会被淹掉。朱夕明告诉记者,解放初期,治淮工程刚启动时,淮河还没有治理出成效,那时候,只要一到秋天,淹了庄稼没有收成的时候,村里的人都只好出去讨饭,朱夕明还清晰地记得,他9岁时也曾跟着大人一起到南方去要饭。

  正是国家对淮河治理的决心和重视,今天淮河两岸的老百姓才过上了幸福生活。朱夕明告诉记者,自从1991年淮河大水之后,他们村再也没有被淹过了,风调雨顺18年,老百姓的生活是越过越好。 “现在村里人均年收入4000多元。 ”

  站在淮河大堤上,看着固若金汤的堤坝,还有淮河岸边种的一排排防浪林,朱夕明告诉记者,当年,甘彩华带领一帮姐妹就是在这里热火朝天地挖土方,为子孙的幸福打下基础,作为第一代治淮功臣,永远值得淮河儿女怀念。
 




暂无评论信息

IE expo 2014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给排水水处理展览会

本周热门新闻

本月热门新闻

查看中国水工业所有信息     行业新闻 - 市场动态 - 企业动态 - 厂商 - 产品 - 招标 - 论文 - 案例 - 方案 - 图纸 - 软件 - 课件 - 政策法规 - 标准规范 - 市场研究 - 会展 - 招聘 -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