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水工业网 > 新闻 > “河长制”:从太湖走向全国

“河长制”:从太湖走向全国

来源:新华网 作者:孙彬 发布时间:2010-6-4 浏览次数: 更多

      太湖水危机后,发源于无锡的“河长制”在初步显示出它的制度优越性之后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和效仿,不少地方纷纷前往无锡取经,把这一创新之举带到全国,有效破解了多年的治污困局。

  太湖水危机,催生“河长制”  

  2007年夏天,一场引起全国关注的太湖水危机突然降临,无锡成为大自然向人类发动进攻的承受者。

  为了重现往日的“太湖美”,太湖水危机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生活在太湖周边的人们痛定思痛,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实际行动做出了“科学治理、和谐发展”的理性选择,进行了监测预警、调水引流、打捞蓝藻、控源截污等多方面的努力,探索“河长制”则是其中的一项制度创新。

  针对流域河流水质直接影响太湖的实际,无锡市确定,在全市各级党政一把手中,全面推行水功能区达标“河长制”,全市所有党政一把手,分别担任了64条河流的“河长”,“河长”主要职责是督办河流水质的改善工作,一河一策,逐条治理。

  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说,“河长制”分为四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主要河流的一级“河长”,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分别担任二级“河长”,相关镇的主要领导为三级“河长”,所在行政村的村干部为四级“河长”。同时,无锡市还配套出台了《无锡市治理太湖保护水源工作问责办法》,对治污不力者将实行严厉问责。“河长”们面临的压力是完不成任务就要被“一票否决”。

  位于常州武进区和无锡宜兴市交界处的漕桥河,是太湖流域一条污染严重的河流,过去由于责任不清,虽经环保部门多次督查,但污染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亲自担任“河长”,挑起了这副最重的担子。记者在这里看到,一些人在河边悠闲地钓鱼,这条昔日的劣五类水质的河流在实行“河长制”后达到了四类水质。

  目前,无锡市的大小几千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河长”,河流所过的区域有“片长”,每段河流还有“段长”,河流被严格地“看管”起来,全市一条条河流变清了,环境变美了。


  全国学无锡 推广“河长制”

  2008年,江苏省决定在太湖流域借鉴和推广无锡首创的“河长制”,全省15条主要入湖河流全面实行“双河长制”。每条河由省、市两级领导共同担任“河长”,“双河长”分工合作,协调解决太湖和河道治理的重任,一些地方还设立了市、县、镇、村的四级“河长”管理体系,这些自上而下的“河长”实现了对区域内河流的“无缝覆盖”,建立了一级督办一级的工作机制。

  “河长制”的成效使淮河流域、滇池流域的一些省市也纷纷效仿。这些地方的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分别承担一条河,担任“河长”,负责督办截污治污。地处淮河下游的淮安市实行“河长制”后,辖区内水质趋于好转,出现了“尾水归槽走,清水普地流”的景象。

  淮安市环保局局长张汝华说,今年年初,淮安市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河长制”,以强化全市河道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同时,还推出了“河长制”管理考评奖惩办法,实施“河长制”管理保证金制度,对因发生严重水污染,事发地县、乡实行“党政班子递交书面检讨书”和“党政主要领导人递交个人辞职书”的责任追究制度。

  云南省在滇池治污中,把流入滇池的82条河道支流,一一挂在每个“河长”的名下,希望通过他们的严格督察,实现所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不直接排入河道。

  如今,放眼全国,从流域来看,松花江流域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淮河流域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四省,辽河、滇池、巢湖流域,都以“河长制”为蓝本,建立了相应的水污染防治责任制。


  “河长制”有效破解治污困局

  实践表明,在很多地方,责任不明是制约河湖污染治理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由党政主要领导担当“河长”的河流治理责任制,在无锡实施以来已初见成效,不仅河流断面水质明显改善,更重要的是水污染治理的责任意识日渐提升。

  梁溪河“河长”、无锡市市长毛小平认为,“河长制”是从河流水质改善领导督办制、环保问责制所衍生出来的水污染治理制度。它有效地落实了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这一基本制度,为区域和流域水环境治理开辟了一条新路。

  江阴市所有党政一把手分别担当30条河流的“河长”。65个国、省、市控断面也由各镇党政一把手担当责任人,在全市所有河流、水质断面中实现了“全覆盖”。新桥镇长约16公里的蔡港河因水质黑臭,过去被人们称为“黑龙江”,经过治理,如今,已达到了三类水质。一条条昔日的臭水河如今重现“水鸟戏游鱼”的景象。

  长期以来,对环境质量的指责或肯定很大程度上是针对环保部门的。无锡市环保局局长刘亚民认为,事实上,环保部门由于行政权限、技术手段、人员配备等限制,对于涉及环境的各方面掌控、调度往往力不从心。“河长制”把地方党政领导推到了第一责任人的位置,最大限度整合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执行力,消除了早先“多头治水”的弊端,真正形成全社会治水的良好氛围,使治水网络密而不漏,任何一个环节上都有部门、有专人负责,提高了水环境治理的行政效能,标本兼治成为各地干部的自觉意识。

  随着“河长制”的层层推进,社会力量也被带动起来。沿河、沿湖的企业不得不放弃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力求通过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来帮助企业生存和发展。实践表明,“河长制”通过深化治理机制的改革创新,提升和强化了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加快了重点流域环境质量的改善 ,有效破解了河流治污的困局。

 




暂无评论信息

IE expo 2014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给排水水处理展览会

本周热门新闻

本月热门新闻

查看中国水工业所有信息     行业新闻 - 市场动态 - 企业动态 - 厂商 - 产品 - 招标 - 论文 - 案例 - 方案 - 图纸 - 软件 - 课件 - 政策法规 - 标准规范 - 市场研究 - 会展 - 招聘 - 图书